档案数字化的历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统一的规划
发布时间:2020-08-05 17:34:08    发布者: 广东云讯

 对档案信息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有助于认识其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从推进方式、建设规模、建设重点、档案管理方法革新程度等角度来看,我国档案信息化大致经历了起步、成长、提升三个阶段。

档案信息化起步于个别单位自发性的研究和实验。1979年起,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等个别机构陆续购置计算机设备,开展了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应用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工作,并着手开发档案管理实验性的应用系统,拉开了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应用在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技术装备主要是单机系统,当时研发的管理软件主要也是单机版,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档案信息化被叫做“档案计算机管理”。
 
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网络应用高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档案信息化了快速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进方式仍以机构自发开展、分头探索为主。不过这种自发行为的规模迅速增加,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档案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已超过1万台。同时,在国家层面也逐渐采取了一些举措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比如,1996年国家档案局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集合有关力量开展相关研究。再如,1996年国家档案局开始对国内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测评和筛选工作,1997年推荐了首批软件,不过,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尚无统一的规划。
21世纪后信息化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为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档案信息化已经从个别单位的实验性探索变为所有单位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信息化的规模和质量,还是信息化意识和方法都有了大幅度提升。2002年11月《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发布,明确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标志着国家层面开始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档案信息化开始整体推进。2005年年底,”国家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提出,国家层面的宏观组织进一步得以加强。各地档案行政机关也效仿国家做法,为当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订专项规划,有些地方还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政府信息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规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