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云以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切入点,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集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空间展示、社团招募、竞赛互动、艺术鉴赏、艺术培训、智能搜索等功能为一体。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文化淘宝"服务新模式。
文化云通过整合零散的、孤立的公共文化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市民“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评论”,“我要互动”四大需求,帮助文化单位快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文化消费的供需精准匹配,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科技支撑
数据为本 探索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
文化走出去的提质增效是决策部门、实施单位、学术机构共同关心的话题。大到包罗万象的“中国文化年”,小到一场演出、一本图书、一次讲座,在海外举行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目前尚无一个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可用。
效果评估需要真实、全面的数据支撑。与会专家指出,应在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效果评估机制,为文化走出去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数据统计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评估指标设计等方面贡献智慧。
据了解,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和文化部外联局合作,正式成立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此外,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初步搭建完成了数据库建设平台,对“国外中国学研究”“国外中国智库研究”“中华文化走出去数据整合”“中华文化走出去信息系统分析”四个专业性子数据库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录入,数据库网站已调试成功。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的编撰,为数据的应用和成果转化打下了基础。新年度,该报告将细分为宏观战略建议和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汉语国际教育、文学、新闻、广播电影电视等多卷专项报告。作为公共智慧产品,该报告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特征突出,对各类数据的收集与运用,保证了其专业性、学术性和前瞻性。
关注案例 发挥智库协同创新优势
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提炼,在总结、比较、借鉴中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样重要。实际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机构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四达集团等企业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亟待总结。
由文化部牵头、多个部委共同推动的“欢乐春节”活动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春节将至,一年一度的“欢乐春节”启动在即。与会专家建议,应对“欢乐春节”的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探索进行深度梳理,同时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的全球传播进行比较考察,发掘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应辉认为,“孔子课堂”是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截至去年12月,全球范围内已开设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设立了136个。“孔子课堂发展报告”将对各洲“孔子课堂”总体开设状况、分布国别状况、“孔子课堂”管理情况等进行全景式呈现。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新梅关注中国影视机构的海外发展案例,其研究团队正在对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影集团、四达时代、华策、华人文化控股集团、芒果TV、爱奇艺等在海外的发展情况进行多层面、多侧面地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宫玉选也提及中国动漫在非洲落地的案例,非洲现在有12亿人口,其中15岁以下的孩子占41%,对动画内容非常渴求。华强方特动漫出品的《熊出没》系列成为非洲儿童眼中的流行动画,其成功之道值得参考。
案例研究的实用性有助于进一步规避走出去项目、活动可能遇到的现实风险。专家学者们认为,应邀请政府、学界、企业共同参与文化走出去案例和问题的收集、归纳、研究及成果转化,真正起到服务对外文化工作者、丰富相关理论的实际效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规模宏大,涉及部门、领域广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智库可发挥自身协同创新的优势,形成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合力。